|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中和镇

中和镇

关键词:中和镇,三都县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三都县中和镇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dzwzy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98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乡镇介绍
       中和镇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南部,距县城27公里,省道S206线穿境而过,东临坝街乡,南接三洞乡,西与塘州乡相连,北抵水龙乡,地处“四乡一镇”的中心。                                                                                                                       
中和镇


基本情况
        三都县中和镇全镇共辖中和、务朝、姑劳、甲化、西洋、松寨、庙良、拉旦、庞寨、姑坡、姑引11个行政村,11个村民委员会,7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为13918人,其中农业人口13562人,占总人口的97%;少数民族人口13808万人,占总人口的99%。
       全镇总面积81.6平方公里,海拔在460—780米之间,地势呈西高东低,土质以酸性黄壤和富含钙质的石灰岩为主,西部土壤较为贫脊,东部较为肥沃,山多且以高山为主,分别排列在过境“三荔”油路两侧往周边乡镇延绵。西面的山较高且植被较少,多为矮小灌木为主,间有松杉,东部山较低且多以松杉木为主。森林面积(有林地面积)为5588.6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1.31%,活立木(林木)蓄积量为267031立方米。耕地面积0.9281万亩,其中田0.6036万亩,土0.3245万亩。粮食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年均降雨量在1350毫米,年均气温17.5℃,无霜期在270—300天左右。
      全镇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中和村的钼矿、赤铁矿,拉旦村的重晶石、无烟煤、铅锌矿、赤铁矿,姑劳村的锑矿,姑坡村的铅锌矿,松寨村的煤矿、铅锌矿,西洋村的赤铁矿。

历史文化
       中和镇前身为水龙区(后为中和区),20世纪60年代三都县的5个老区之一,原来区公所驻地在水龙(现在的水龙乡),70年代初,区公所(后为中和区)搬迁到中和,下辖水龙乡、地祥乡、安塘乡、塘州乡、中和乡等五个乡。1991年实行“撤、并、建”(撤区并乡建镇)后,中和乡(含原属水龙乡的西洋村)并建为现在的中和镇。由于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马尾绣刺绣技艺基础,中和镇于1995年被黔南州命名为“水族马尾绣艺术品之乡”、2010年3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基地”。
                                                                                                       中和镇
行政区划

       辖10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63个村民组。中和村辖大寨、中寨、和寨、早歹4个自然村,姑引村辖姑引、上辉寨、下辉寨、新寨、上八猫、下八猫、朋顶7个自然村;庞寨村辖庞大寨、板郎、板新、抵刚、勇寨5个自然村;松寨村辖松寨、棒寨、郎寨、姑勇、姑街、雅界、梅下、立场、雅青、明寨、姑早、巴利12个自然村;务朝村辖务朝、的外、高朝、雅引、板鸭、甲丙、竹毫、干城、姑良、姑勇、姑其11个自然村;拉旦村辖拉旦、班来、大台、小台、水等、东摆6个自然村;姑播辖班狂、班董、班靠3个自然村;姑劳村辖务丙、班化、姑正、梅海、底归5个自然村;甲化村辖甲化、务九、姑仲、务班4个自然村;庙良村辖板庙、板良2个自然村。

民族文化
       水书
       中和镇的水书文化水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她记载了水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历法、天文、地理、原、民俗、哲学等信息的文化典籍。中和镇的诸事离不开水书,除丧葬、始嫁、起造外,儿童入学、出行、生产、吃新米等都要择吉避凶。据调查,中和镇有十几位知名水书先生。这些水书先生分别是 杨胜帆 、石占坤、石海数、石国章、陆志、 陆光挺等。常帮助群众择日用事。水书先生石吴还掌握了一套“布经”,诵读,为当地群众服务。这些水书先生德高望重,颇有名气,在村寨中享有威望。 
      水族端节
一、简介
       水族端节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间有“无鱼不成年”的说法。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酒菜迎候登门拜年的客人。节间,各村寨还举行“赶端坡”的娱乐交际活动。“端坡”会上,人们尽情赛马、斗牛、斗鸟进行各种歌舞活动。在广西的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过“端节”民俗甚浓。
二、由来
       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又叫“瓜节”,水语称“借瓜”或“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水历将一年也分为12个月和四季,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每逢亥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7批(古代分9批)才能过完。端节保留着水族古代氏族部落庆谷熟、过新年的遗风。
三、重要性
       水族的历法和端节,准确诠释了汉字“年”,“谷熟也”的本义。因谷熟而举行的庆典,古代称为过年。分析水族古文字"年",稻作文化无不渗透其间,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两季的中点。而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这是古水历的显着特点。水历年终12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时段,端节也成为了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节日。
四、传说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背着铜鼓,扛着锄头犁耙成群结队地去逃荒,可是到广东和广西都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搬到哪里都不合心。大伙儿正在发愁的时候,天上飞来了一群诺仙术(诺仙术是水语中的一种鸟名,估计是凤凰)。大家想,诺仙术肯定是来给大家带路的,就跟着它走了。诺仙术顺着大河向上飞,水族人也就随着它的影子往大河上流搬家,到了岔河口的地方,诺仙术不见了。走哪里好呢?这里人们又看见左边一条河里有条巨龙在游,人们说龙是吉祥的动物,就朝着左边的河谷往上搬。大队人马走了,有些掉在后面的人来到岔河口,看见两条河的沿岸都是山青坝子平,就沿右边的河谷往上搬了。
       大队的人马,不知道走多久,过了胆住(广西的南丹一带),来到三洞一带。人们看见这里没人住,还有好坝子,就打算在这里住下。因为怕地盘小,住不下那么多人,又分头到方圆三四百里的地方去察看。看到这些地方都不错,就分开在这一带安家。人们有了落脚地,总还是怀念老家,于是来到三洞拱登(祖公)的地方,商量往后过日子的事。大家议定三年后的水历年底,都到三洞地方团聚。
       三年过去了,人们带着各种各样丰收的果实来到三洞团聚,这时候,突然开来了一队穿着古怪的人马,拿着梭镖、弓箭、砍刀和长矛围拢来,说这一带是他们祖先开发的,还说到处都埋有金银财宝,硬要水族全部搬走。水族人说,那你们把埋藏的宝贝挖出来对证吧。那群人哪里挖得出来,于是,双方争过来吵过去,最后动起手来。这天不是水族人团聚的日子么?大家人多,又有煮好的饭菜,于是便和那队人马来了个车轮战,结果保住了这片土地,可是自己也死了不少人。大家连夜把战死者安埋,拿包韭菜的炖鱼来祭奠,让他们的魂灵品尝老家的美味,好生在新的疆土上安息。
       中和镇民族特色建筑这一夜,拱登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头发胡子全白的老人对他说:“你们水族开辟这片土地,有人不服气。他们打不赢,准备明天早饭后放瘟疫来毒害你们。早饭后,你们全部爬到那团怒姑端的山坡上去,傍晚回来就没事了。”第二天,早饭过后,人们扶老携幼爬上了那团怒姑端的山坡。到了坡上,大人们情绪还好,小孩则有的哭有的闹,带出来的马也是有气无力。于是大家就在一起在坡上赛马,这大概就是端节赛马的由来。太阳下了山,大家回到坝子上,见没拉走的猪羊鸡鸭都中瘟死了。
       从此以后,每逢水历年底,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抬着果实来三洞地方团聚。大家怀念死去的战死者,头一晚和第二早,总要摆上祭品。一个家族摆一大摊祭品,大伙儿高兴了,就你拉我来吃饭,我拉你过来喝酒。人太多了,转都转不开,只好从头到二,一摊一摊的品尝。大人们吃酒,小孩子吃一坨糯饭就饱了。大人们为了不让小孩子扫兴,就把供祭的各种糖片、瓜果散发给他们,还把铜鼓和木鼓吊起来让他们打着玩。早饭后,怕有人又来下瘟疫,便上那团怒姑端的坡上去赛马。久而久之,这些活动就成了水族端节的过节习俗。
       这事儿还没完,因为每年都抬着祭品往三洞跑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提议说年年都拢在一个地方团聚不好,应该让大家轮流去各地看看,有人又提出把端节分开来过。最后,大家都同意分期分批来过端节。拱登抓了一篓活鲤鱼屯在水里,叫各支家族派一个人去抓鱼,谁抓的鱼最重,谁先过节。住在内外套地区的老大哥抓的鱼最重,就过第一批,下边抓到的鱼重量不一致,就按鱼的重量来排先后过节。这样,拉佑、水东地方就过第二批,水婆、天星和水龙过第三批,三洞和中和过第四批端节。
       定完顺序选日子。拱登说“我们能在这里找个窝子,全托远祖的洪福,远祖过世的那天是狗场日(戌日),猪场天(亥日)安埋,就过猪场天,一轮一轮往下推。”刚排完,水潘家族来了,他们今年受了旱灾,大家都很同情他们。水气地方的寨老开玩笑地说:“水潘受灾,我们帮不了忙,要是他们愿过端,只要拿十二条白水牛来,我们就卖端节给他们过。‘水潘家听了,悄悄派人回来凑了银钱,买得十二条水牛来。水气寨老一见,说话算话,还真把端节卖给了水潘。可是和水气同一批过端节的水婆认为不吉利,就是不同意水潘和他们同过。于是,拱登就选祖太过世的午日来给水潘过端。这样,在第三、四批端节间,就增加了水潘的端节,端节成了五批。
        后来,因为水族人的不断繁衍迁移,端节增为八批。就这样,每年水历十二月到新年正、二月,水族百姓都来往走亲串寨,欢度端节。端节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了现在。

水族马尾绣
       马尾绣背包马尾绣,是水族最古老又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工艺。产地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它是三都水族妇女独特手工刺绣绝活,是三都县的“三大宝”之一。2006年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是中国刺绣的活化石。从古代发现马尾巴的毛能把兽皮连成衣物,水族就一直沿用其进行绣作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马尾绣的制作材料纯为天然,有马尾毛、丝线、棉线、植物纤维土布等。刺绣工具为针、底针、剪刀,她通过针法技巧和单线色彩相嵌错进行绣作的一种手工平面造型艺术。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包括捻、扎、编、结、挑、填、绣等七种形式,巧妙地把股绣、盘绣、平绣、戳绣有机地结合起来。刺绣品为水族民间色彩淡雅的单面刺绣,绣品古香古色、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图案主要有图藤、水书为背景,有古朴、典雅、抽象的特征,具有珍藏和使用价值。马尾绣的成品主要有背带、鞋、绣片、衣裤、包、帽、装饰品等,特别是马尾绣背带和童帽是水族妇女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每一件绣品都寄托着水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162176622 传真: 邮箱:1376781366#qq.com
地址:信丰县嘉定镇府前路中段 邮编:3416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